江苏淮安高新区瞄准产业高地

发布时间:2015-11-20 08:52:47   |   访问量:   |来源: 

       本报讯(淮新 记者 张道平 张春丽) 占地1.4万平方米、长达180米的生产线上,每分钟就可以生产250米的超薄耐高温电容膜,而操作这条生产线的只有8个工人。这是记者近日在江苏淮安高新区中立方实业公司看到的场景。

  实际上,大批像中立方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淮安高新区集聚。淮安高新区作为江苏淮安市淮阴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自2001年启动建设以来,已逐步形成机械装备制造加工、电子信息、新兴产业等三大产业,成为淮阴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2014年,淮安高新区实现开票销售84亿元,占淮阴区总量的43.3%。
  资金和技术,是高新技术企业普遍面临的两大难题。淮安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周青松说,“我们通过实施功能性配套项目,为企业搭建资金和技术平台。这样既能有效降低现有企业的相关成本,也成为园区实施招商引资的一大优势。”
  9月初,高新区科技小贷公司正式对外营业。三凌科技有限公司、张棉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成为首批获得资金支持的企业,平均每家获得贷款300万元。园区还聘请江苏银行为财务顾问,与专业基金合作成立了产业风投基金,今年已经跟进5000万元,成功引进4个新兴产业项目。与此同时,一系列技术配套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为中小企业的产品检测提供专业平台。”
  在淮安高新区申雅密封件(淮安)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五条生产线正高速运转。眼前这个忙碌的生产车间,一年前还是一片闲置厂房。原厂冠力工贸因资金短缺等问题陷入停顿,厂房建成后一直空置着,而申雅密封件作为一家大型汽车密封件生产厂家,一直想建新厂区扩大产能,却苦于一时拿不到土地指标。淮安高新区管委会得知后,主动牵线搭桥,促使申雅与冠力达成协议:租用冠力工贸的闲置厂房,投资1.2亿元,迅速上马年产1亿米橡胶密封件项目。仅用9个月时间,新厂区就建成投产,当年就实现产值3亿元,税收3000万元。
  在实现土地高效利用方面,2014年,淮安高新区对闲置土地、厂房、设备开展二次招商、腾笼换鸟,累计置换10多个“濒死项目”,盘活土地878.37亩,总投资17.3亿元。
  “高新区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其实还是全区的开放窗口和改革试验区,承担着全区‘工业化’的发展重担。”淮阴区副区长、淮安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张健说,去年,淮阴区提出全面构建“1+5”园区发展新格局,即依托高新区的带动和辐射功能,集中规划建设5个各具特色的片区新型产业园,用于乡镇引进的中小项目落户。
  据悉,5个工业园建设由淮安高新区负责,目前控制性规划的修编工作已经完成,将设置2000平方米厂房中小微企业项目集聚区、4000平方米厂房中型企业集聚区和四层及以上高标准厂房劳动密集型企业集聚区,引导各类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建设或入驻相应的集聚区。此外,还分别成立了5个工业园的资产公司,企业注册资金5000万元,用于市场投融资平台,目前已融资2.5亿元用于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引进产业园的项目,坚持“谁招商谁受益”原则,当年新增省口径列统企业数、开票销售收入、入库税金等工业指标都将纳入招商乡镇统计,最大限度地助推镇域经济发展。今年上半年,5个新型乡镇工业园新建标准化厂房7.5万平方米,成功引进工业项目8个,总投资2.5亿元。

■本报评点

园区崛起 区域受益

  淮安高新区一方面通过打造公共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资金、技术等配套服务,另一方面通过二次招商,淘汰落后产能、筛选新兴产业项目,不仅壮大了园区的产业规模,更提升了产业的发展质效。
  园区壮大后,发挥好对地方经济的引擎作用是地方政府设立经济开发区的初衷所在。淮阴区为此推出的“1+5”园区发展新格局不仅有利于发挥高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更避免了乡镇家家点火、处处冒烟式工业格局的产生,最终形成以高新区为“手臂”,以片区工业园区为“五指”的产业配套、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进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发展。

打印文章   |   关闭窗口    |    返回顶端
上一篇:重大项目建设高潮迭起
下一篇:淮安5年内将建成2个省级高新区和35个众创空间